车讯0

原创应对产能要求激增动力电池企业抱团取暖 外资企业开始另谋出路

收藏
2016-11-29EV世纪 杨世明

2016年11月29日,电池中国网举办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2017征求意见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针对上周工信部发布的2017征求意见稿的产能要求等进行讨论。

donglidianchihuiyi_副本.jpg

众多动力电池企业参加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研讨会

来自国轩高科、力神、比亚迪、亿纬锂能、超威动力、南都电源、中信国安固盟利等国内53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代表纷纷表示,征求意见稿在产能、生产条件、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对汽车动力蓄电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有利于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推动动力锂电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对于“电池单体生产企业年产能不低于80亿瓦时”的产能要求,不少动力电池企业代表还是表示标准定的“过高”,应做适当调整。这些代表认为,80亿瓦时的年产能“门槛”的实施,可能会导致行业垄断的出现,将不利于动力电池行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

对此,与会动力电池企业代表均建议,80亿瓦时的标准可以分阶段实施,通过行业和企业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推动动力电池行业做大做强。

上周,EV世纪也就动力电池2017征求意见稿的做过简单分析(点击阅读原文《2017动力电池再出新目录 95%国内企业、LG化学、三星SDI都将无缘》),这次研讨会的“众星云集”正好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大部分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目前肯定都处在很大压力之下。

当然,外资动力电池企业相信也不例外,就在昨天,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SK Innovation,因中国对汽车动力电池企业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SK将搁置在华建电池工厂的计划。SK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考虑到现在的情形,停止建立电池工厂是最理智的做法。”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SK集团和其合作伙伴将会重新考虑建设工厂的时机。

zhongrihan_副本.jpg

SK Innovation公司早在2013年12月就与北京汽车集团、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命名为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5亿元,该公司为北汽旗下新能源车型提供电池配套。今年4月份,SK集团再此表示,已经与几家公司谈判,打算联手在中国兴建一座电动车电池工厂。但是之后,工信部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一直没有出现外资企业的身影,已经在中国建厂的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和三星SDI也迟迟未能进入目录。于是,SK悄然撤下国内动力电池项目,另谋他途。

2017征求意见稿在给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基本排出了LG化学和三星SDI进入新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的可能性。首先,LG化学和三星SDI在国内的合资电池企业产能预计2017年都在10亿瓦时左右,无法满足产能要求。另外,2017征求意见稿还要求“企业近两年内没有出现生产经营和产品应用重大安全事故”,三星SDI生产的电池导致NOTE 7手机出现多起燃烧爆炸事故,而LG化学在南京的电池工厂今年也发生了安全事故。

相对于LG化学和三星SDI的骑虎难下,SK集团和日本的松下等动力电池企业还可能因为早早收手而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毕竟在国外投资建厂,除了政策变化外,还可能遭遇市场环境等各种风险。比如2013年,SK集团与德国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组建了生产轿车及轻型商用车的锂电池系统公司。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因欧洲传统能源汽车销量优于电动车,电池需求不振,SK最后也不得不终止了与大陆集团的合作。

其实,包括已经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打拼多年三星等企业也早早开始另谋出路了。今年7月份,三星电子在中国设立的独资企业——上海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斥资30亿元认购5226万股,占扩大后股本的1.92%,成为公司第九大股东。三星正是因无法进入工信部动力电池企业目录,又担心错过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中的机会,于是通过30亿认购比亚迪股份的方式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红利。

不过,今年9月也有工信部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新能源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从工信部44号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和电池目录没有关系。另外,财政部目前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会对动力电池企业和产品提出一些要求,但不会简单地与电池目录挂钩。

新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毕竟也还没有出来,未来是否还是与补贴挂钩还未确定,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