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戴姆勒(Daimler)最大股东数小时后,中国企业家、浙江吉利控股(Zhejiang Geely Holding)董事长李书福试图淡化外界对他的意图的担忧。
他说:“目前没有一家汽车厂商能够单枪匹马地应对这些外来的科技‘入侵者’。”
“要想成功和占领技术制高点,就必须有朋友、合作伙伴和盟友。”
但从德国的角度看,这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及其雄心勃勃的所有者必须努力避免被视为“入侵者”。
通过收购和入股,浙江吉利控股已悄然成为全球汽车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拥有或控股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英国跑车品牌莲花汽车(Lotus)、马来西亚车企宝腾(Proton)、香港上市汽车制造商吉利汽车(Geely Automobile)、伦敦出租车制造商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ondon Electric Vehicle Company)、盛宝银行(Saxo Bank)以及飞行汽车初创公司Terrafugia,而且还是卡车制造商沃尔沃集团(Volvo Group)的最大股东。
李书福名下价值约90亿美元的戴姆勒9.7%的股份,是其不断膨胀的投资组合中的最新一笔,也是中国实体迄今最大手笔的汽车投资。
吉利快速进行收购之际,正值其他中国产业集团被要求缩小对房地产、娱乐、体育等行业的敞口之际。
然而,吉利并未受到来自中国政府的此类限制,仅在过去3个月就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投入了逾100亿美元。
交易数量之多——以及该公司在交易资金来源方面的含糊态度——引发了外界对于吉利是否完全独立行事的质疑。
伯恩斯坦(Bernstein)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宗‘中国公司’(China Inc)交易。”
“吉利的大举收购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其时机,眼下,万达(Wanda)、海航(HNA)、安邦(Anbang)等公司都因过度的海外投资而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
伯恩斯坦认为,可能的情况是,“吉利是中国高层选择的收购工具,或者至少得到了他们的许可这样做”。
李书福在接受中国央视(CCTV)采访时并未完全否认此类关联。
李书福表示,吉利这次入股戴姆勒是为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
吉利坚称,这笔交易并未使用任何来自中国国内的资金,这一声明并未排除使用中资银行在海外持有的资金。
三名参与该交易的人士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交易中使用了一种复杂的融资结构“融资股权领口”(funded equity collar),吉利所购戴姆勒股份实际上贷给了一家银行以换取资金,但纸面上吉利仍是股东,这种安排使得李书福不需要大量外部融资就可以为交易提供资金。
如果这桩入股交易的目的是让戴姆勒坐到谈判桌前,那么问题是,本周在德国谈判时,李书福会要求什么,或者提供什么回报。
“他可以充当戴姆勒在中国的重要政治盟友,以换取技术合作,”《美国车,中国路》(American Wheels, Chinese Roads)一书作者、中国汽车行业专家迈克•邓恩(Mike Dunne)表示。
几位知情人士称,谈判会聚焦于电动和自动驾驶等技术,不过,李书福心里并未预期什么确定的结果。
中国正力争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世界领跑者,这是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计划的一部分。
到2025年,中国希望中国领军企业能在全球十大高科技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电动汽车便是其中之一。
但国有企业未能拿出尖端技术、让中国获得相对于大众(Volkswagen)或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等当前行业巨头的优势。
与此同时,李书福处理复杂全球交易的能力——如2010年以13亿美元(利用国有银行贷款)收购陷入困境的沃尔沃汽车——让他获得了当权派的青睐。
在霍坎•萨穆埃尔松(Håkan Samuelsson)的领导下,瑞典沃尔沃汽车的命运发生逆转,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型,并提高了盈利能力。
吉利还拥有稳固的政界关系。2014年,李书福陪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了比利时的一家沃尔沃工厂。
然而,在分析师们看来,即便不是出于政治动机,吉利收购戴姆勒的股份也是合理的。他们表示,这符合吉利对于规模的渴望。
“如果你是李书福,你会想,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想在未来10年活下去,你需要规模,”驻东京的麦格理(Macquarie)亚洲汽车业分析师珍妮特•刘易斯(Janet Lewis)说,“没有规模,你就不能投资于所有的技术。”
不管入股戴姆勒存在何种动机,此举在德国和瑞典都引起了轰动。
卡车制造商沃尔沃集团周一宣布,目前身为其董事会成员的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萨穆埃尔松将不会获得连任。沃尔沃集团将戴姆勒的重型卡车部门视为其最大的全球竞争对手。
但是,在沃尔沃汽车内部,人们对吉利逐渐变成竞争对手的担忧则没有那么严重。
在沃尔沃汽车内部,“人们丝毫没有感到紧张”,一位熟悉该公司的人士表示。
“人们认为,他们能够在一个彼此竞争的世界里共同分享技术和发展,这不是非黑即白,”另一位人士说。
一位负责财务的高管在交易后表示,考虑到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戴姆勒近年来在中国赚到的利润,这次入股在政治上把戴姆勒推向一个不确定得多的境地。
“如果你在(戴姆勒)那里看出一种双重策略,我不会感到惊讶——它既要因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而(与吉利)合作,同时又要在影响力方面努力牵制吉利,”这位人士表示,“这是戴姆勒的一种平衡。”
本月,戴姆勒在其官方Instagram账号上引用了达赖喇嘛(Dalai Lama)的一句启示性名言而受到抨击,凸显出戴姆勒在中国市场的政治敏感性。
戴姆勒在几天之内连发两份正式道歉声明,包括一封来自高管们的道歉函,函中表示戴姆勒“对此次疏忽大意、管控失职而酿成的错误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和痛心而深感懊悔”。
有些人认为,戴姆勒获得的一大优势是将得到一个重要的、长期的“锚定投资者”,可与波尔舍(Porsche)和皮希(Piech)家族对大众汽车,或匡特(Quandt)家族对宝马(BMW)的支持相媲美。
邓恩认为,即使李书福目前的种种冒险获得了中国政府支持,他可能仍会发现自己要受政府的任意摆布。
他说:“对于中国最高领导层来说,最终目的仍然是要找到一些方法,让国有企业来主导行业。”
“民营企业是有用的冒险者、煽动者和挑衅者。李书福明白这一点,他也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刘心宁补充报道
李书福:从农民之子到亿万富翁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从浙江农村的一位农民之子成为一名亿万富翁,拥有以市值计全球第15大汽车公司。
吉利成立于1986年,先是制造冰箱,后来是摩托车,随后于1997年开始制造汽车。
李书福是邓小平开启的经济改革时代中在198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企业家中的一员,现年54岁的他是中国第10大富豪,去年据福布斯(Forbes)估算其财富为170亿美元。
这笔财富主要来自他对吉利汽车的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百分之百的所有权。据吉利资料,他还拥有吉利汽车46%的股份,这家在香港上市的汽车制造商的市值接近300亿美元。
据一位生意上的熟人回忆,李书福对梅赛德斯(Mercedes)品牌的喜爱众所周知,他到吉利各厂视察汽车时乘坐的是一辆黑色的奔驰S500——吉利所造汽车的价格只是它的零头。
李书福是由国企主导的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异类。在由国企把持的国内汽车行业,吉利的民营身份赫然是一种挑战。但有人说这是一件幸事,因为吉利已经表现得如此敏锐和雄心勃勃,而其国企同行大多仍未摆脱对外企合资品牌丰厚利润的依赖。
自2010年从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Ford)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之后,李书福受到全球关注,并因对这家瑞典企业的优秀管理而获得褒奖。
入股戴姆勒是李书福迄今进行的最大一桩海外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