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外媒报道,梅赛德斯奔驰将停止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其纯电动汽车品牌Smart,奔驰将此归咎于美国和加拿大“微型汽车市场的下滑”以及高昂的认证成本。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问题,奔驰smart品牌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美国、加拿大市场需求长期错位,才是奔驰smart品牌在北美地区停售的主要原因。
20多年前,为了迎合城市代步的需求,戴姆勒与瑞士钟表制造商Swatch创立了专注于高端微型车市场的smart品牌。然而,据美勒茨银行预估,这些年来,smart品牌已经累积亏损了约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曾长期担任smart品牌全球CEO的安妮特·温克勒也已于去年离职。
抓住了交通拥堵、车位紧张的城市代步需求,奔驰smart推出的微型汽车为何却又在市场中节节败退呢?
首先,是产品趋势问题。既精巧、又高端,的确是手表等奢侈品的发展趋势,所以越小、越贵,越是有人买。而汽车产品过去的趋势一直是,空间越大越高端的方向发展,由于汽车产品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空间,所以越是豪华的汽车空间通常越大,实在不行就来个加长版。而小型的汽车,由于降低了对空间、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那么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通常是节能、便宜、个性化等,突破天际后就成了微型电动汽车。
不过,在现代社会高度城市化之后,城市的交通拥堵和车位稀缺等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于是,奔驰推出smart品牌,试图逆周期解决城市代步需求。城市代步工具,对城市的人口密度却是有很高要求的,只有人口密度足够高,土地资源足够稀缺,微型汽车才有足够的用武之地。
加拿大和美国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很低。尤其是加拿大,拥有全球第二的领土面积,但是据统计,2018年加拿大全国总人口3695万,还不及中国两个一线城市的人口。虽然加拿大、美国也有一些城市人口密度较大,但是也只是个别城市的小众化需求,并不足以摊薄smart的研发、生产成本。这大概也是奔驰smart燃油车率先从北美地区退出的原因。
其次,由于smart只能满足城市代步等少数使用场景,消费者购买奔驰smart燃油车,通常都是作为家庭的第n辆车来购买。这也意味着,家庭通常对于微型汽车的预算都不会太高,对于微型车,消费者可能更看重便宜、节能、个性化等指标。
于是,奔驰smart一路在车辆的配置方面做减配,以迎合目标消费者的偏好。但这同时也让smart产品的品质慢慢与奔驰其他产品拉开了差距,最后售价也是一降再降。
另外,对于目标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奔驰smart似乎也没有做出更有力的应对。Smart产品,外观内饰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缺少变化,也一直没啥新车型推出。这也让喜欢尝鲜的消费者,慢慢对于smart燃油车产生了审美疲劳。
不过,这些问题也并非无解,全面拥抱电动化,或许将是smart品牌实现华丽转身的重大机遇。作为微型车,想要做到,既能加速性能好,又能成本足够低,还能够有个性化的特点,电动化无疑都能解决。
一辆性能和使用体验能够媲美大型燃油车的电动汽车,目前成本很难降下来,比如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产品,虽拥有与燃油车类似的驾驶体验与续航,但却价格不菲。但做成微型汽车产品,电动汽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加速性能好、使用成本低,另外,由于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相比,零部件的数量大幅减少,这给了产品的内部空间和外观,都提供更多个性化设计的条件。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认为,“智能化+电动化”汽车的唯一技术路线就是“Smart EV”,没有别的方向。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李斌对未来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的判断,肯定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才能赢得资本的青睐。尽管他所说的Smart EV并非奔驰smart品牌,但是刚好与smart品牌全面电动化的趋势相同,可能也不是完全的巧合。
今年3月28日,戴姆勒和吉利控股成立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联手在全球范围内推动smart品牌的电动化转型。可能正是smart品牌,完成华丽转身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机遇。
吉利控股近年来,自身的成长速度就足够快,近几年快速进入自护品牌第一梯队,另外,吉利还有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的成功经验,吉利当年收购连续亏损的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之后,很快便迎来第二春,销量与利润快速增长,几年内估值增长近十倍。
现在,smart品牌想要全面电动化,最好的市场无疑是中国。中国的人口密度足够大,符合smart品牌最初的产品定位;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对完善,市场空间也足够大,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制造成本。所以,此次奔驰smart决定在加拿大和美国停售,无疑又向全面电动化之路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