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标志着魔都上海时尚与包容的东方明珠脚下,迎来了“相聚浦东 约‘惠’明珠——2022汽车嘉年华暨浦东汽车消费季”活动,其中代表着车界未来和创新科技的特斯拉也将GIGA博物馆首次搬入东方明珠脚下,让公众近距离领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突破传统汽车桎梏、重塑出行价值的独特魅力。
现场嘉宾在参观后表示,东方明珠这颗在历史长河中焕发璀璨光芒的“明珠”,与引领新能源发展历程的特斯拉这颗“工业明珠”,在相互碰撞中,焕发出锐意进取、开创时代的瑰丽辉煌,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数字提升工业制造、科技开拓能源改革、智能改变出行体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科技 让工业探秘“极佳”
许多人对特斯拉Giga博物馆的“Giga”十分好奇。Giga本意为“数十亿”,但在特斯拉,Giga又被称为“极佳”,即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不固守行业认为的“最佳”答案,一直走在追寻“极佳”的路上,Giga宣示着特斯拉改变数十亿人出行方式的决心。
对“极佳”的追寻,在Giga博物馆无处不在。以等比缩小了的标志性特斯拉红白压铸机为例,其全球罕见的6000吨压力铸造机,采用一体压铸技术,可实现Model Y后底板一体化结构180秒快速压铸成型,将70多个零件减少到1个零件。
更“Giga”的是,这不仅减轻了13%的零件重量、让Model Y性能和续航得到提升,更由此减少了后底板焊装生产线1000余次焊接工序的工时及成本,节省制造成本20%,节约工厂用地面积30%,完美实现了“生产更高效、车辆更安全、驾驶更节能”的技术飞跃。也由此,特斯拉之后,各大厂商纷纷模仿和探索一体压铸技术,使该技术几乎成为汽车工业的标配课题。
除了一体化压铸机,特斯拉三电系统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作为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以突破性科技自研开发出核心电池管理系统BMS。得益于全新的电池模块设计和热管理系统架构,特斯拉电动动力总成在确保充电速度更快的同时,还可保证车辆在不同路况和天气条件下均可获得更多动力和耐力。
此外,特斯拉还将对“极佳”的探索延展到制造业环保追求上。设计之初,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制定了最优的厂区流程管控,让运载生产材料的卡车直接在生产线所需部件的道口卸料,以减少运输产生的排放。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工厂”典范,让耗“碳”量惊人的制造业也看到环保、可持续的明朗例证。
智能突破 让出行更加“懂你”
在Giga博物馆里,拥有五星安全标配、超大储物空间的Model Y成为大家必须“打卡”的焦点之一。这个屡次获得世界权威机构认证,近期更是斩获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最高评价、澳大利亚新车安全评鉴协会(ANCAP)和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五星安全”的“最受欢迎豪华SUV”,毫不意外成为嘉年华的重点话题。
Model Y的安全首先源于坚固的钢铝混合材质车身框架、科学的H形防撞等车身结构设计,辅以一体压铸技术、激光焊、电阻焊、铆接、涂胶等多种先进连接工艺提升车身强度,从而打造出可承受超过9万牛顿的强大抗压能力,有效降低碰撞事故中车辆变形的风险,即便是2只非洲象站在Model Y车顶,也不会给车内乘客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特斯拉秉持着“设计以安全为先”的理念,在原本配备的6个安全气囊之外,再将曾经选装的“远端安全气囊”搭载为Model Y“标配”,并根据传感器提供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实施最佳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响应,从而全方位保护车内司乘人员,升级车辆“被动安全”。
在主动安全方面,Model Y全系标配有自动辅助转向等功能,让日常驾驶更游刃有余。特斯拉在以科技作为突破口,越阶提升汽车“安全”的同时,还以智能应用,让绿色出行丰富了汽车的使用场景,改变了人们出行体验。例如特斯拉“露营模式”可以让车辆停在营地却开着空调,车主用特斯拉大屏幕打游戏、看大片,用Tesla Mic一展歌喉,同时还可以用特斯拉煮咖啡、泡茶,享受难得的静谧,到了晚上更可以让特斯拉做气氛担当,或者躺在舒适的车里,透过大天窗看星空。
此外,“办公模式”可以让用户把汽车随时随地变身为舒适的办公室;“宠物模式”则是给养宠人士带来无限便利;而远程控温、一键开锁、自动雨刷等智能应用则让特斯拉更加“懂你”;尤其是特斯拉以OTA升级不断给汽车注入“灵魂”,在升级用车舒适性、安全性、智能性的同时,让汽车成为人们的“伙伴”,一起体验多彩的旅途和人生。
乘联会信息显示,8月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达到76,965辆,环比增长173%,其中Model Y更是创下62,169辆的月度交付纪录,环比增长295%,同比增长261%,成为8月总体乘用车销量冠军,并且超过单车销量亚军10倍。
从特斯拉Giga博物馆里,我们不难找到特斯拉带动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加速“油改电”进程,让人们更乐于绿色出行和智能体验的深层原因。相信与东方明珠的时尚碰撞后,特斯拉将为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以及智能出行的普及,带来更多动能和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