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下线,该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在成立34年之际,这家合资车企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但辉煌只属于过去,面对汹涌而至的新能源汽车大潮、中国品牌汽车的崛起以及极度“内卷”的市场竞争环境,该公司必须要有二次创业的心态,才有机会重回昔日巅峰。

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汽-大众对中国汽车产业、汽车消费市场、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实现了辉煌的成就。该公司累计营收5.5万亿元(连续5年营收规模保持在3000亿元水平),创造利润达到千亿级,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连续16年获得“中国杰出雇主”称号,为行业输送大量人才,被誉为“汽车行业黄埔军校”;近5年累计社会公益捐赠超过1.2亿元。
一汽-大众自身也发展出了庞大的业务体系:建成覆盖5地6厂的整车生产基地,同时生产大众、奥迪、捷达三个品牌的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出口海外;多年来保持国内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的地位;建立了一个超3400多家上下游合作伙伴(上游供应商1900多家,下游经销商1500多家)的产供链。2014年,一汽-大众实现累计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2020年累计产销量突破2000万辆。
但辉煌属于过去,面向未来,一汽-大众要想重返巅峰,实现年产销重回200万辆的目标,仍有不小的难度。

2017年,一汽-大众的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达到200.04万辆。2017-2020年的销量依次为:200.04万辆、205.20万辆、212.99万辆、216.19万辆。但从2021年开始持续下滑:2021年185.78万辆、2022年182.36万辆、2023年191.02万辆、2024年165.91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一汽-大众批发量为112.66万辆,同比下滑0.5%。据一汽-大众官方数据,10月销量为138850辆(含进口车)。以此计算,今年1-10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为126.55万辆。
一汽-大众要想重回年销200万辆的巅峰,主要的困难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已经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分天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并且仍在继续上升,而一汽-大众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尚不足5%。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总量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燃油车是份额不断下降的存量市场,如果不能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想重回200万辆销量难度非常大。
一汽-大众显然非常清楚问题所在,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发布了一汽-大众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两高一新”(高效率、高质量和新能源)总体目标、“五大领先”(技术领先、产品领先、服务领先、管理领先、品牌领先)具体目标和十大核心任务。

在最关键的产品规划方面,一汽-大众将以“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战略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产品,包括超过20款的新能源车型。其中,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自2026年起将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
捷达品牌也将启动电动化转型,其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未来五年,捷达要实现40万至50万辆年销量规模。而且,捷达品牌将实现独立运营。今年8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在成都签署了《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并将引入本地投资。

技术创新层面,一汽-大众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加速技术创新及应用。混动产品的纯电续航里程将突破300公里,馈电油耗低于4升/100公里;纯电车型覆盖从小型车到中大型车市场,续航里程超800公里;燃油车系则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油电同智体验。

未来5年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大部分将基于全新的CMP和CSP平台开发,并将搭载全新的由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这将显著提升这些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从而更好地与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竞争。
海外市场方面,一汽-大众旗下三个品牌都将启动出海战略,包括整车出口、SKD(半散件组装)等形式。未来5年预计有20款国际车型,年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辆。
总结:如上文分析,只有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一汽-大众才有机会重回年销200万辆的巅峰。但整个2025年,整个大众品牌都处于守势,因为新能源汽车产品青黄不接,一汽-大众也是如此。
2026年将开始一个全新的起点,基于CMP/CSP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的全新新能源车将陆续上市,这是大众汽车未来5年的希望所在,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