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 法兰克福汇报 》当地时间 23 日的独家报道,宝马旗下的共享出行品牌 car2go 和戴姆勒集团旗下的 DriveNow 即将展开合作,双方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公开合作的具体事项。
这一合并,被德国媒体称为是针对来自美国和亚洲的竞争对手的举动,比如美国 Uber、中国滴滴,都已经在共享出行领域占据了巨大的份额和世界级的影响力,而德国作为第一汽车强国,居然还没有一个强大的世界级出行品牌。
德意志民族的骄傲自然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所以一年前两家公司开始讨论将旗下的出行品牌进行整合的事项,但由于双方的出行品牌都有其他的合资股东,并且还需要通过反垄断规定的相关审核,所以这个事儿谈了挺长时间。
宝马 Drivenow 的另一大股东 Sixt ,持有 50% 股份,而戴姆勒的 Car2go 也是与一家叫 Europcar 的公司合作的,对方持有 25% 的股份。
Sixt 是德国最大的租车公司,在欧洲多国租车市场份额位列第一,一直不同意这项合作,拖到了现在。
其实尽管背后股东很强大,DriveNow 一直没有盈利,关于这次与 car2go 的合作,大家都认为能带来益处。
根据去年 8 月德国媒体的报道,双方计划将 car2go 和 DriveNow 整合起来成立独立公司,使用一个共同的品牌,并使用共同的技术和平台,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欧洲市场的出行业务。
但其实更深远的考虑,是以国家为单位,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布局,为了应对来自美国和亚洲同行带来的挑战。合作以后,宝马和戴姆勒的出行业务都将使用共同的技术和系统平台,通过降低成本带给消费者更大的优惠。
另外,戴姆勒还将把出租车经纪商 Mytaxi 和互联网平台 Moovel 带入合作,宝马经营品牌 ParkNow(停车位搜索和租赁)和 ChargeNow(电动车充电)也将进入这个新的平台。
至于合作以后的新出行业务的名字,我给他们想好了,Drive2go 。
基本事实就这些了。
还有一些背景资料:
目前,car2go 和 DriveNow 的出行业务价值总额为 10 亿欧元。
Car2go 成立于 2008 年,在北美、欧洲和中国等地共运营 14000 台车,自称是全世界最大的单程点对点共享汽车服务商。
Drivenow 成立于 2011 年,在欧洲运营 6000 台车(想想滴滴,据说员工就超过 7000 人了)
看看 Uber 和滴滴,不仅在各自国家里开疆辟土所向披靡,足迹也渐渐遍布全球。滴滴出行先后通过收购多国当地的打车公司,逐步实现其全球化战略,而 Uber 更是全球共享汽车经济的先锋者。
对于所有人都确定无疑必然会到来的共享汽车时代,美国和中国都已经有了强大的后备军,德国自然是着急的。所以尽管宝马和奔驰算是直接竞争对手,但还是在这个时候选择握手言和了。
给我的感觉是,德国一直在努力追赶这股汽车行业变革的潮流。
比如建电池工厂这事儿。
2017 年,德国的汽车企业纷纷传出要自建电池厂的消息,首先是奔驰,7 月的时候宣布与北汽集团合资建立国内电池工厂,然后是宝马,10 月在沈阳建设动力电池中心,根据媒体爆料,大众也想建,但是董事会没有批准。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都是中国激进的新能源汽车政策给闹的,双积分啥的一来,德系大厂也招架不住啊。
但现在从共享汽车这个层面看来,仍然是美国企业开头,中国公司大面积普及,而德国公司只能小碎步跟上,至于日韩,看不到了。
此次的合并事件充分说明,大家对于以里程数为单位计算交通出行价值的未来图景,是非常笃定的。
这不仅仅是车企以后怎么赚钱的事儿。
共享汽车的未来将与无人驾驶高度捆绑,而无人驾驶显然是现在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必然的指向,放在更宏观的维度来看,共享汽车,无人驾驶与未来社会信息物理系统高度关联。
再看看日韩品牌,他们步子普遍慢一点,但却出人意料的走的比较稳健。比如说,整个 2017 年,我都听到大家在问,大家都在搞电动化,日本人你们干啥去了?
仔细去看丰田的 2050 战略,会发现,他们老早就想好了,未来的能源形态以燃料电池为主,插混也非常重要,纯电不是主流,可以说非常的坚持自我了。
2017年年中,丰田出人意料的爆出了固态电池车的计划,预计是 2020 年上市。一下子大家都回过头去看,又发现,固态电池似乎将成为三元锂之后的最佳接班人。感觉丰田在电池这件事上,是非常明智和前瞻的。值得学习。
丰田前不久 CES 发布了那个 e-Palette 的车,并宣布转型移动出行服务公司。我有一个基本看法:没被写进丰田战略里的计划,都不是真计划,只是暂时试试水。
回到正题,关于此次宝马和戴姆勒的合作,也有报道称,两个出行品牌将保持各自独立的名称,只是共用系统。
如果真这样,那就很有趣了,还是得衍生出一个新平台呀,并且还有一个新问题,同样平台上,品牌价值感是否还起作用?
坐等揭晓这个新品牌或者新平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