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公布了2018年业绩快报,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96.11亿元,同比增长48.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79亿元,同比下降7.71%;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31.11亿元,同比增长30.95%。
宁德时代所称的非经常性损益指的是,2017年宁德时代将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莱德”)的股权卖给广东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精工”)所获得的投资性收益,仅该项收益就超过10亿元。东方精工收购100%普莱德的股权共计花费了47.5亿元(现金18.05亿元,向5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价值29.45亿元),而当时普莱德的账面资产价值仅为2.27亿元。
当时,普莱德给出东方精工4年的利润承诺分别是,2016年净利润2.50亿元、2017年净利润3.25亿元、2018年净利润4.23亿元、2019年净利润5.00亿元,仅4年的净利润就高达15亿元。所以,尽管有20多倍的市场溢价,但东方精工依然认为是娶到了“白富美”,人生瞬间到达了巅峰。
彼时,东方精工总裁邱业致曾表示,从普莱德目前的产销量表现来看,早期洽谈时所定的业绩目标普莱德都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所以收购普莱德的估值完全是市场化的合理水平。
但是,刚刚过了1年多,东方精工的股东们就不得不从美梦中醒来。2019年1月30日,根据东方精工发布的2018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从预计盈利5.5亿元-6.52亿元修正为亏损29.44亿元-44.16亿元,修正的原因是,对收购子公司普莱德100%股权形成的商誉计提30.6亿元-41.42亿元的减值。
普莱德2016、2017年度业绩承诺刚好达标,两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为5.94亿元,实际业绩占承诺业绩的比例为103.30%。2018年,伴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竞争的加剧,普莱德想要完成4.23亿的净利润承诺,似乎也有很大不确定性。于是,东方精工只好通过商誉减值的方式直接把大家的预计打到最低,业绩修正后的2018年不但没有了利润,还预计要亏损了44亿元。
东方精工47.5亿收购普莱德是被“忽悠”了吗?尽管对普莱德的商誉计提并非东方精工的真实经营损失,但收购普莱德47.5亿元已经花出去了,现在普莱德的估值被打回原形,计提的这40亿只好和大家共渡难关了。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动力电池行业2018年挤水分的过程,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迎来了对动力电池的大量需求,于是很多企业一窝蜂地涌向动力电池行业,高峰时期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多达150余家。
而进入2018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车企对于动力电池成本和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洗牌的局面很快到来。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的统计,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仅93家实现了装车配套,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越发明显。
在动力电池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的同时,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也在不断被挤压。很多电芯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自己也开始做pack,由于对自己的电芯参数百分百了解,电池企业做pack往往能够以更小的投入换取更大的收益。
同时,整车企业也希望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动力电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不少整车企业近来更倾向于想电池企业采购电芯,pack由自己来做,或者单独成立自己的pack企业。
2018年前10大pack企业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属于电芯企业做pack,上海捷新、芜湖奇达和长安新能源则隶属车企,分别是上汽、奇瑞和长安汽车旗下的pack厂商,只有普莱德、安靠和华霆动力是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
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做pack,具有先天的渠道优势,这些都给第三方的pack企业带来很大挑战。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如果不能在成组技术、热管理设计、轻量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等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市场很容易被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所侵蚀。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宁德时代决定将手中的普莱德股权全部转给了东方精工,未来更多的pack将由自己完成。不过,2017年转让普莱德股权时,东方精工除了给宁德时代支付了4.37亿的现金外,还给了宁德时代7125万东方精工的股份,而目前宁德时代持有的东方精工股份还处于限售期,相信宁德时代可能短期也不会把普莱德放弃。
只是,宁德时代不仅抓住了行业扩张的机遇疯狂扩张产能,成为了动力电池装机量最多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在充分利用了其自身对动力电池行业节奏的把控,把2亿多账面资产的普莱德卖出了47.5亿的价格,同时也坐享了一波行业溢价的投资红利。
这一波漂亮的操作,肯定是让宁德时代的投资者各个双击666,但是对于东方精工的投资者就有点残酷了。去年估值47.5亿,今年估值几个亿,值多少完全看心情,毫不顾忌韭菜的心情。尽管宁德时代也是东方精工的股东,商誉减值似乎也受点影响,但是相对于卖掉普莱德股权挣到的10多亿,估计再给宁德时代一次机会,他还会这么做,不然可就对不住动力电池行业头号玩家的称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