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0

原创极氪合并领克意味着吉利多品牌战略的失败

收藏
2024-11-14EV世纪 段炼

中国车企的多品牌战略冲动由来已久,但由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所限,以及受整体宏观经济周期和车市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此类战略都失败了。最新的案例来自于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

吉利控股9月1日发布了即将整合汽车业务的《台州宣言》,两个半月后的11月14日,宣布对极氪汽车、领克汽车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以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具体做法是,极氪以36亿元向吉利控股购买领克20%的股份,以54亿元向沃尔沃购买领克30%的股份,并向领克认购它的新增注册资本。最终,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8e1f5f796f9f47fcacf241e17938d6eb.jpg

两家公司整合后,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和采购等方面将深度协同,但极氪和领克两个品牌将保持相对独立,且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极氪覆盖高端豪华市场,聚焦中大型车,继续采用直营模式;领克覆盖中高端市场,主打中小型车,采用经销商模式。在一、二线城市,两个品牌将保持独立的销售渠道,未来在三、四、五线城市可能会共享销售渠道。

《台州宣言》明确提出要“聚焦汽车主业,全面梳理各业务板块,厘清业务定位,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按照这个思路,吉利控股旗下还有其他品牌也面临被整合的命运。

大哥被小弟“收”了,领克既可惜又无奈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从今往后咱俩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放在现在的极氪与领克之间再合适不过了。

成立于2021年的极氪汽车,无论从车标、到首款车型极氪001、再到公司班底等全部脱胎于领克,甚至想走高端路线的极氪,在命名中都借了一个“Kè”的发音,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联想到领克,迅速建立品牌认知。但在两个公司整合的时候,最终却是成立了7年的老大哥领克被成立仅3年的小老弟极氪给“收”了。对领克来说,确实有点可惜。

1.jpg

从体量和规模来看,领克确实是大哥。领克汽车目前有8款在售车型,横跨燃油、混动、插混和纯电,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交付209991辆。极氪有6款在售车型,并且只有纯电一种动力形式,今年1-10月累计交付157173辆,每个月的交付量都不及领克。

所以,领克被极氪吸收合并有点让人意外,但吉利控股选择这种整合方式也有现实因素考量。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三方面考虑:

首先,极氪已经在美国上市,是一家公众公司,而领克不是上市公司。吉利控股肯定要选择把领克的资产和业务装进上市公司,以增厚极氪的业绩,扩大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相反。

其次,极氪品牌定位更高端,已经与领克拉开了明显差距。极氪拥有009、001、MIX等多款豪华车型,在30万元以上市场也有用户基础,品牌向上潜力更大。

第三,极氪的纯电车型代表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方向。而且,当下的新能源市场从电到油易,从油到电难。领克除了Z10以外,其他车型则是插混、燃油和混动,要完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还需要时间。但极氪目前全部是纯电动车型,未来要再增加增程式产品会比较容易,在新能源市场的上量速度会远超领克。

Z10表现拉胯,领克彻底失去独立发展机会

基于资本、品牌、未来转型方向等各层面考量,极氪吸收合并领克似乎都有必然性,但这些因素并非必然导致合并的结局,至少在半年前领克发布首款纯电车型Z10时,吉利控股可能还没有计划将两家公司合并,或者即使有这种想法,但还没最终决定。

实际上,直到今年上半年,极氪、领克包括吉利控股的高层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表明,他们相信两个品牌即使在技术路线上互相重合,也能差异化定位。也就是说,两个公司可以独立发展,甚至共同做大纯电、插混+增程两个市场。但领克首款纯电车型Z10上市后表现拉胯改变了这种想法,让吉利控股坚定了整合两家公司的决心。

领克Z10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9月5日上市,当月上险量1250辆,10月1541辆,表现平平,而且过高的定价导致恶评如潮。这极大地弱化了吉利控股对领克进军纯电市场的信心,也影响了吉利狙击小米SU7的战略布局。

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江湖恩怨”,小米汽车一度是吉利的“眼中钉”,为了阻击今年3月上市的小米SU7,今年2月底,极氪推出了全新极氪001,8月推出全新极氪007,领克又于9月上市了Z10,大有“三英战吕布”之势。

0.jpg

从定位来说,极氪001比小米SU7高一些,极氪007则略低于小米SU7,领克Z10与小米SU7定位最吻合,可以说吉利对小米SU7是全方位围堵。不过事与愿违,即便三款车型全力围堵,也无法阻挡小米SU7的热销,反而是极氪的两款车月交付量逐渐走低。特别是领克Z10入局后,不仅没能帮助围剿小米,还让极氪的两款车交付量肉眼可见地下滑。

这可能直接导致了吉利控股果断决定将领克和极氪整合,以避免内耗。因此,领克Z10表现不佳是导火索。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比较复杂。比如,领克和极氪的技术路线开始重合,领克做纯电,极氪做增程不可避免地互相竞争。另外,价格战让极氪难以坚守住原来的价格区间,它的价格下探后侵入了领克的价格区间,也加剧了内耗。

“新极氪”面临新挑战

作为吉利控股旗下最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极氪和领克整合后打造的“新极氪”的走势将决定吉利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进程。

作为“新极氪”的核心,极氪的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83.5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0亿元增长30.7%,较上一季度的200亿元下降8.4%。按业务拆分,汽车销售收入为144.01亿元,同比增长42%;电池及其他组件销售收入为32.45亿元,同比下降1.3%;研发服务及其他服务收入为7.11亿元,同比增长16.2%。

费用端,第三季度极氪的各项费用支出为41.5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8亿元增长10%。其中,研发费用为19.66亿元,同比下降2.6%;销售与市场费用为22.75亿元,同比增长25.4%。

毛利率方面,第三季度极氪的毛利率为16%,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同比下滑0.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5.7%,去年同期为18.1%,今年第二季度为14.2%。

利润方面,2021年-2023年,极氪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逐年攀升。不过,今年三季度净亏损11.39亿元,同比收窄21.7%,环比收窄37%。前三季度累计净亏损49.7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3.26亿元收窄6.69%。

从财报看,极氪增长势头不错,但在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再加上营销费用高涨,盈利并不容易。不过,整合领克后,局面会有大变化。预计“新极氪”将节省10%-20%的研发和管理费用、5%-8%的物料成本和3%-5%的制造成本。在渠道建设上,两个品牌也能实现互补,将有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

但同时,“新极氪”要同时面对燃油、混动、插混、增程和纯电动市场,其产品价格区间也拉大到15万-50万元,车型则涵盖轿车、SUV、MPV,要多线作战,面对比亚迪、蔚小理、华为鸿蒙智行等诸多强劲的对手,“新极氪”能否保持前几年极氪的高速发展,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吉利控股接下来将整合哪些品牌?

随着《台州宣言》的发布,吉利控股启动了一系列的整合动作。比如,几何品牌并入吉利银河,成为后者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吉利银河是吉利品牌中高端新能源系列);新能源皮卡品牌雷达汽车并入吉利汽车集团(与吉利汽车并列,都是吉利汽车集团的一级组织),同时,有报道称主打豪华出行市场的翼真(LEVC)品牌也将被并入吉利银河。

1.jpg

吉利控股旗下品牌众多,除了已经整合的极氪和领克,几何、雷达等品牌之外,接下来,我们要观察吉利控股如何处理极星、路特斯。这两个品牌目前的经营都很艰难,销量低迷,没有造血能力。交强险数据显示,2023年,路特斯在华销量为3581辆,2024年1-10月为2166辆,同比下滑12%;极星品牌的销量也十分低迷,2021-2023年的上险量分别为1230辆1719辆995辆,今年1-10月为2834辆。

但极星和路特斯的整合难度都比较大。极星是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的合资公司,主打高性能纯电车型,路特斯则专攻豪华新能源跑车和赛车。两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产品足够独特,也拥有各自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此前有报道称极星将被并入极氪,但目前已叫停。因为整合难度很大,“极星不仅拥有更为独立的运营模式和研发中心,其内部氛围和业务节奏也与极氪存在显著差异”。

过去几年,吉利控股纵横捭阖,通过各种方式创建或者收购了多个新品牌,进入了更多的细分市场和领域,今年以来又快速收缩。而且,这种膨胀-收缩的周期在其并不算长的发展历程中并非首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中国车企的多品牌冲动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多生孩子好打架”,有的是为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有的则是为了进入更高端的市场等等。但多品牌战略有利有弊,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也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而且多品牌战略不会一蹴而就,要经过很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成功。笔者相信,这一轮多品牌战略的尝试对于吉利控股来说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下一篇:没有了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