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8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的年会论坛上,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童一帆表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目前已经超过百亿,说明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针对新能源汽车专属的保险至今还没有出现,也使新能源汽车在承保端、理赔端等都面临很多问题,最终导致新能源车主承担了更多的费用,却并未享受到更优的服务。
新能源车险多缴费却无针对性险种
首先,在保费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有国家和地方的补贴,因此车主在缴纳第一年的全险费用时就有不小的差异。假设购买15万元的机动车,都缴纳全部险种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的保费要比同等价格的燃油车车多缴纳2000元左右(依据车型和险种不同,费用会有上下浮动)。
因为机动车在缴纳保险时,车辆型号在录入保险的系统时,按照零整比和出厂的价格,会有一个默认的缴费基数,大致为车辆的官方指导价,在出单的时候会算出车损险的价格。普通燃油车的售价和官方指导价一般相差不大,但新能源补贴前的售价和实际购买价上会很有很大的数额差距。而缴纳车损险是根据车辆补贴前的价格作为基数进行缴纳的,这导致新能源汽车看似购置价格便宜,但是保险缴费基数却要高出很多。
另外,新能源汽车虽然同属于汽车产品,但是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却已经发生了改变。原来的汽车产品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上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在原来的汽车产品三包政策中的关键条款,比如“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产品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选择退货时,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等关键条款,新能源汽车就无法适用。
比如,在目前的汽车保险中还有一项涉水险,也是针对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进水而引起的发动机损害才可以使用这个险种赔付。而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发动机,所以购买了涉水险,也无法享受保险对应条款的赔付。而如果是动力电池等部件进水,则只能联系厂家进行维修。
虽然现在很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防水防尘标准都是IP67级别,但童一帆透露,根据近期的电动汽车涉水维保案例,一些车型的新车还能够达到IP67的防水防尘标准,但是过两年后随着防水防尘装置老化,动力电池涉水后,内部进入泥沙的现象也很常见。因此,未来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保险也应该更有针对性。
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部件维保难度大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通常所说的“三电”核心: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这些核心零部件出现的问题,在传统的汽车三包政策中却找不到对应的管理规定。这也就相当于让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有了一个管理的“真空”地带,“三电”核心零部件出现问题,企业采不采用三包的条款,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心情”,这就把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放在了非常被动的位置上。
比如某品牌电动汽车,在营销宣传时表示动力电池电芯终身质保,用户的理解可能是,该品牌的电动汽车能够保证,消费者用到需要淘汰这辆车的时候,该车的动力电池依然是能够正常使用的。但是,厂家所说的动力电池电芯却并非直接针对动力电池,而指的是组成动力电池的电芯。动力电池一般都是由成百上千个电芯形成模组,然后再制作成动力电池包。最终的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只有动力电池包,而无法接触到电芯,如果电动汽车的续航出现问题,消费者只能接触到成组后的动力电池,而无法了解内部电芯的问题。
对此,该品牌车企表示,如果该品牌的电动车主发现车辆的续航里程出现了大幅衰减,那么可以找到该品牌的售后部门,进行动力电池的相关检测。结果如果是因为电芯的质量问题导致的续航里程衰减,那么企业将给予相应的维修和更换。但是,如果检测结果并非电芯的质量问题,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续航里程衰减,那么还需要根据车辆本身的保修政策进行保修。
这样一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质保,就只能取决于企业的检测结果,消费者就只能处在很被动的地位。
即使后期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保险理赔阶段,童一帆则指出,涉及高压系统和动力电池损伤的案件,一般保险的案值都比较大,再加上目前新能源汽车涉及高压系统和动力电池的检测和维修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部分售后服务企业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和维修清单。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系统和动力电池也难以在检测方法、换修标准,以及维修方法上达成行业的共识,因此导致新能源汽车在保险理赔时都需要更多费用,从而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残值处理无法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
一个保费规模如此巨大的市场,却在处处套用老规则,这显然无法推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10月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加大汽车等产品三包工作力度,完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三包条款和相关标准。也期待国家相关部门尽早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的保险以及三包政策,早日结束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维保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