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日产(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编写正式启动。2019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预计在今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
据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斌介绍,2019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共涵盖总报告、专家视点篇、产业篇、市场篇、政策标准篇、政策专题篇-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NEVI指数篇、热点篇、借鉴篇、附录10个篇章。通过剖析产业、分析市场、解读政策、追踪热点、借鉴国际、评估发展,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为行业了解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关于工信部委托开展研究编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子课题三——《传统内燃机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研究》,刘斌也作了相关重点介绍,与会专家、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新能源汽车行业误解亟待纠偏
中汽中心资深专家、情报所总工程师黄永和表示,2019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大幅退坡、外资企业的新能源产品大量面市、特斯拉在中国独资建厂等因素,都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而由于前期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行业内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对立起来,认为新能源汽车代表新技术,而燃油车代表着旧技术,很多传统燃油车行业的技术人才开始流失。
这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已经有百年历史,在革命性的技术没有出现之前,很难说谁将替代谁。不能因为国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简单地把燃油车归为就旧技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才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也认为,认为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非此即彼,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逻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为了否定燃油车,而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尝试。
而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只仅仅是纯电动这么一个技术方向,内燃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等很多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技术创新空间。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探索必须要多元化,各种技术路线平等竞争、优势互补,才是正确的产业发展逻辑。
技术问题上的政策中立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政府的政策在技术问题上应该保持中立,政策对技术路径的干扰太多,肯定不利于产业发展。比如,混合动力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充换电技术等,政策其实都不应介入太多。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也指出,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并非只是企业的单方面期待,而可能就是未来汽车产业政策的方向。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未来将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
这意味着,汽车产业政策可能将在2019年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纯电驱动为主的技术路线,可能将转变为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格局。最终哪一种技术路线能够胜出,还需要交给市场来选择。
产业政策如何引导创新
那么,把技术路线的选择交给市场,是否意味着政府产业政策的失灵呢?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吴卫处长表示,市场主导和产业政策之间并不冲突,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
产业政策并不是要参与技术路线的选择,而是要站在行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引导产业平稳有序地向前发展。比如2020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即将退出,产业政策更重要是的着眼于补贴退出后的影响,防止产业出现大起大落,而不是简单鼓励某一种技术路线。
产业政策的方向始终是维护开放、平等的竞争环境,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自然也是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公平竞争。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合资股比限制已于去年放开,特斯拉就首先享受到了这一开放政策,顺利在上海建厂。不过,这些开放也都是建立在平等国民待遇的基础之上。
虽然目前合资股比已经完全放开,其他外资品牌,宝马、奔驰等,依然选择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也说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对于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可能在2019年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的冲击,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聚效应出现,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起来,国际竞争力正在加强。
特斯拉国产对汽车产业虽然有冲击,但可能更像是一记强心针,让很多国内企业抖擞精神,迎接挑战。很多企业从去年开始,不再依据补贴标准设计产品,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
除了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甲醇汽车、天然气汽车、甚至传统燃油车等方面的技术,也都在发展创新之中,未来哪个领域将会产生革命性突破,现在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车企普遍是传统燃油车业务挣钱,新能源汽车业务亏钱,简单鼓励企业放弃挣钱的业务,全力做亏钱的事,这不符合商业规律。所以鼓励车企将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同样重要。
至于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可以把节能减排作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减能减排目标,让企业自己去摸索通过何种技术方式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而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技术路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