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迅猛,已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变革与传统燃油车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机会,也让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极速膨胀至数百席位,拉开了群雄逐鹿的宏大序幕。
但自2019年6月开始,受补贴退坡的影响,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下半年遭遇产销量同比“五连跌”的困局,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由此,新能源市场由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已是大势所趋。而消费者对性能、安全、智能化、环保需求的不断升级,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终端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用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已经由单一产品购买转变成为渴望产生品牌共鸣、陪伴和共同成长。因此,除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用户体验上也比传统汽油车有更高的要求。进入2020年,新能源车又将迎来什么竞争格局?
政府释放利好信息 车企可顺势而为
新能源汽车在2019年的低迷,引发业界讨论。然而在2019年尾声到2020年开局,政策利好接踵而至。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表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12月26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将此列入2020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1月11日,在中国电动车百人论坛,工信部部长苗圩更是针对行业最关注的的新能源补贴问题发声表示,2020年新能源补贴7月不会进一步退坡,且双积分修正案将于近期发布。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则建议,2025年之前继续实行新能源汽车购车免购置税政策。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释放利好消息,有利于稳定新能源市场,同时,也再次表明了国家重点发展新能源市场的决心。而对于车企,如何顺势而为,将是长期发展战略思考的重要方向。如新能源市场排头兵之一的江淮汽车,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战略方向。2019年,江淮汽车依然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技术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并明确提出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司的战略性核心业务,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比重突破20%,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比重达到30%以上。这和国家政策方向非常一致。
消费者需求升级 新能源汽车超越单一产品需求
由上可知,新能源市场由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已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消费者对性能、安全、智能化、环保需求的不断升级,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终端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用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已经由单一产品购买转变成为渴望产生品牌共鸣、陪伴和共同成长。因此,除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用户体验上也比传统汽油车有更高的要求。江淮汽车也深蕴此道,在智能网联领域,江淮汽车明确提出“445”战略,即从“智能交互、智能驾驶、智能互联、智能服务”4个维度,通过驾驶辅助(DA)、部分自动驾驶(PA)、有条件的自动驾驶(CA)、高度自动驾驶(HA)4个阶段,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更高的安全性、更便捷的互联化、更智能的车生活,并在2025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市场向上 竞争格局更为激烈
面对新一年新能源市场向上的趋势,整个竞争格局也将更为激烈。2019年下半年,曾经在纯电动领域缺席的豪华品牌,已经乘势而为加快纯电动车的国产化进程。例如,奔驰与奥迪分别推出了奔驰EQC和奥迪Q2L e-tron两款纯电动新车。预计到2025年,奥迪电动化车型销量将占其全球销量的40%,其中纯电动车型将达到20款。
除了豪华品牌发力,在纯电动领域“慢半拍”的合资品牌也在成都车展上推出不少纯电动汽车,包括上市的广汽丰田iA5、雷诺e诺、上汽大众e-Lavida,以及在车展上亮相过的北京现代昂希诺纯电动,丰田奕泽EV、CH-R EV等。其中还不乏小型SUV,车型和价格的下探,都将给自主品牌带来不小的压力与冲击。
不过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布局较早,并在技术与产品布局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还是以江淮汽车为例,目前江淮已经经过九代技术沉淀、覆盖各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构筑起江淮新能源业务的领先优势。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的企业,历经十三年代迭代研发,江淮汽车识别、攻关和积累了决定电动车产品成熟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产品正向开发能力。目前,江淮汽车已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等关键技术,在电池热管理技术、本质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电池液冷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尽管2019年因为补贴退坡一度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我国电动汽车技术进步速度并没有受补贴退坡放缓,生产布局各方面都在投入,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投资的技术中心等可能已达到了世界第一规模,新能源市场依然可期,而各个厂家也在积极布局,相信在新一年,新能源竞争格局将会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