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新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同时宣布,2002年11月30日公布的《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43号)同时废止。
此次工信部的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对新创造车企业可谓是一个重大利好。未来,通过代工、收购、挂靠集团企业等方式获取生产资质,都是“合法”行为了。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也为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预留了足够的创新空间,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创新技术产品进入《公告》作好铺垫。
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狭义乘用车累计销售1812万辆,同比下降2.1%。我国连续10多年销量保持高速增长的汽车产业,今年可能将出现负增长。而同时,2018年也被称为造车新势力交车的元年,蔚来、威马、小鹏等新创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陆续开始交付,蔚来和小鹏还在互联网上隔空对赌,下了“能否交付1万辆”的赌约。
在这新老交替之时,造车新势力们看起来无限风光,但说起他们的产品准入,也都是一把辛酸泪,蔚来ES8虽然销量突破1万辆已无悬念,但因为是代工生产,专业“扣标”也成了“极致体验”中的一项必备服务。威马虽说通过收购黄海汽车的方式正式获得了SUV生产资质,但是也因为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一直在公开场合讳言其拿资质的方式。
另一个造车新势力明星企业车和家,甚至因为第一款车型无法取得“合法身份”,被迫放弃了整个SEV车型项目。这对任何一个新创造车企业来说,都可说是一个很致命的打击,幸好其创始人李想的品牌号召力和融资能力很强,车和家才有机会继续下一个SUV项目。
对比可以看出,很多传统造车企业手握着大量生产资质和过剩产能,但却并不能给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而很多新创造车企业,有很多汽车产品的创新思路,但却苦于拿不到生产资质而产品无法落地。
对于造车新势力,尤其是互联网造车企业来说,最开始都希望通过发改委的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来进入造车行业。但目前,通过发改委投资项目核准的企业有15家,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
已经获得发改委发放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基本都是和传统造车企业的相关企业,有的就是传统车企集团的子公司,有的是车企供应商,有的则是原来低速车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对于“四大工艺”基本要求的把握、对于审核流程的熟悉程度,都是“完暴”互联网造车企业的秘籍。
但是,这些秘籍却并不是汽车产品的“核心科技”,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今年在公开场合表示,智能汽车核心并不在制造,而是在运营。当时不少传统造车人险些惊掉下巴,纷纷指责何小鹏至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把造车当做儿戏。但这可能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小孩第一个讲出的真话,未来,智能汽车可能将不再比拼制造工艺了,因为这些只是汽车产品的基本条件。
好像在功能机时代,手机产品比拼的核心技术,到了智能机时代就变成了基础功能,而更丰富的扩展功能,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关键。同样,未来的汽车产品如果还是在制造工艺上打转,那么智能汽车的时代就始终无法到来,我们的造车企业想要在未来智能汽车时代胜出,必须要在智能汽车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才行。
但是,从目前拿到生产资质的企业推出的汽车产品来看,很多产品思路依然停留在传统汽车时代,所以有人说,本来发改委想放进来几条“鲶鱼”进来,结果放进来的全都是“泥鳅”。可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发改委的纯电动生产资质去年也暂停了审批。没拿到资质的新创造车企业,仍然只能通过代工、收购等方式来获得生产许可,有时候做起来还不得不躲躲闪闪,这显然违背了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初衷。
所以,此次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在今年颁布,可算是一场及时雨,既可以解决传统造车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剩产能,也能够让造车新势力能够借助制度的温暖,熬过资本寒冬。
考虑到目前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等创新技术产品尚无检测标准,此次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称,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原因,不能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准入条件的,企业在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时可以提出相关准入条件豁免申请。为新车型、新产品进入公告作好铺垫。
另外,“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还规定,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研发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对于无法获得资质的新造车势力而言,代工生产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式之一。
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颁布之后,发改委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获得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的方法更多了,就没必要继续伸着脖子等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何况,目前发改委的纯电动生产资质审核还处于暂停状态,何时开启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不过,也有行业专家指出,新版“企业及产品准入办法”,对造车新势力解决生产资质问题的解决也不够彻底。因为,通过代工、挂靠集团企业等方式获得生产资质,造车新势力在与传统车企的合作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造车新势力没有自己的生产资质,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尝试,有时受到合作企业的掣肘,可能也很难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