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承诺上海工厂2023年底开始每年纳税22.3亿元
特斯拉在最新季度文件中披露,根据公司与上海市政府达成的租地协议,特斯拉必须从2023年年底开始创造年度税收收入,每年缴税人民币22.3亿元(约合3.23亿美元),否则就得将土地归还。
租赁协议还规定,特斯拉必须在未来5年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约合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特斯拉在上海的首座海外工厂旨在摆脱关税,降低其汽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售价。知情人士称,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工厂建设上投资50亿美元。
“我们相信,即便我们的实际汽车产量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公司依旧能够实现这一资本支出要求和税收收入目标。”特斯拉在文件中称。
点评: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获得的销售收入为1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中国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13%,以该公司目前在中国的销量增长来看,4年后每年22.3亿元的纳税不是问题。从对地方政府的贡献来说,不得不说,特斯拉国产是个好项目。
2、大众汽车将于2021年使用811体系电池
大众汽车董事会成员斯蒂芬•索墨近日在德国莱比锡表示,从2021年开始,大众汽车将使用NCM 811电池.对于中国市场,大众还有可能使用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这些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三元锂电池要低,但中国司机倾向于待在大城市,不开长途车,所以在中国长期运行的必要性不那么重要。
另外,固态电池将取代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在2020年下半年实现批量生产。固态电池可以在现有的工厂里进行生产,同样的生产商和同样的电池工厂就可以生产,而且大约有60%的工具可以用于下一代电池的生产。
点评:大众这位董事会成员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的要求,后果很严重。
3、华人运通今日发布首款智能汽车量产定型车
华人运通将于今日晚间发布首款智能汽车量产定型车。该公司表示,这款车型将是一个全新的品类,也是一款真正的智能汽车,而不仅仅只是能够语音互动、自动跟停和泊车,或者只是拥有大之又大的中控屏。
该公司认为,真正的智能汽车不仅仅是智捷交通的载体,更是智慧城市里物联网、互联网、能源网的节点,通过设计、技术和生态赋能,充分考虑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未来智慧出行”的升维超越解决方案,实现车更聪明、路更互联、城更智慧的“三智”人类未来出行愿景。
点评:在很多汽车行业人士看来,华人运通有些“不务正业”,过去两年多来,外界一直看不懂这家公司到底要干什么。这次首款车型亮相前的口气很大,但如果今晚的发布会让人失望将得不偿失。
4、爱驰完成增资江铃控股并获取后者造车资质
7月26日,江铃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其中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新增为江铃控股的股东,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长至20亿元。与此同时,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不再担任江铃控股的法定代表人,由爱驰汽车联席总裁徐骏接任。江铃控股经营范围也新增“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这也意味着,爱驰正式完成增资江铃控股并获取后者造车资质。
点评:“虚无缥缈”的资质浪费了造车新势力来之不易的资本,实在是汽车产业的一大毒瘤。
5、滴滴计划分拆自动驾驶业务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有意分拆烧钱的自动驾驶业务,或是为IPO做打算,同时组建新公司去融资,也可以给业务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原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孟醒将加入新公司任负责人,孟醒也将负责新公司的融资业务。
报道称,滴滴自动驾驶业务过去几年进展平平。滴滴剥离自动驾驶业务的做法可以参照滴滴的全球竞争者Uber的发展轨迹。Uber在上市前也剥离了自动驾驶板块,并获得软银、丰田等10亿美元投资,新公司投后估值达72.5亿美元。剥离自动驾驶板块的一个月后,2019年5月,Uber上市,目前其市值754.86亿美金。
点评:Uber是个好老师,滴滴学得也很像。自动驾驶确实烧钱,而且目前来看也不是滴滴的主业,也许在未来会帮助滴滴成长,但在当前看还是个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