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信部发布今年第8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
9月1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7年第8批)》,95家车企的273个车型入选。其中包括92家车企的249款纯电动汽车、10家车企的2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2家车企的3款氢燃料电池车型。
截止目前,工信部2017年已经发布8批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涉及184家车企的2538款车型。
点评:下半年以来,工信部加快发布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新能源汽车产销加速增长,全年产销量有望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实现可观增长,但受补贴退坡影响,今年的产销量能比去年50万辆的水平增长多少仍有待观察。
2、上海发布第5批新能源备案目录 北汽EC180/上汽大通EG10等入选
8月31日,上海第5批新能源汽车备案目录发布,北汽EC180、东风E30L、知豆D2、大通EG10、艾瑞泽5e等10款新能源乘用车入选。另外,还有比亚迪、南京金龙、上海申龙、安凯客车、宇通客车等企业的16款新能源商用车入选。
EC180作为今年北汽新能源主打的走量车型,没有出现在上海上一批新能源汽车备案目录中,对此,北汽颇有微词。在7月份北京公布的新一批纯电动汽车备案目录中,上汽荣威ERX5顺利进入。此次,EC180也顺利进入了上海的备案目录。北京和上海作为竞争城市,北汽和上汽作为竞争车企,很难说,北京和上海的目录之间没有关联。
加上本次新增的26个新能源车型,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备案目录已有7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相对于上海前4批新能源汽车备案目录,本次备案目录以新能源商用车为主。
点评:相比而言,上海的地方目录发布频次更高,入选车企和车型更多,虽然都有地方保护,但上海比北京还是开放一些。
3、北京理工、盟固利发布全气候电池,-45℃可正常使用
8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学、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北京发布“面向冬奥环境的新能源汽车与低温电池技术成果”,宣布研发成功并量产在零下45度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的全气候电池产品,以及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以确保中国首次承办的冬奥会既能做到绿色,又能“万无一失”。
为了解决低温条件下,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下降,电池容量和寿命衰减,导致车辆续驶里程及整车动力性能显著下降,充电时间明显延长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国EC POWER公司合作开发了超低温区域带自加热技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并进行量产。
与传统的外部加热方式不同,自加热技术能够快速提升电池温度。基于自加热技术的电池系统可在几十秒内使电池温度从-30℃上升到0℃以上,从而激活动力电池的正常应用。而外部加热可能耗时长达30分钟,而且能耗高、效率低。自加热技术只改变电池结构,并不涉及电池材料的改变。
点评:电池自加热技术研究早在2016年就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但似乎并未引起电池企业的关注,也一直没有量产。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显然,这项技术仍有待检验,今年年底在东北高寒地区的试验结果非常值得关注。
如果自加热技术能够彻底解决锂电池怕冷的问题,那么电动汽车的应用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4、车和家与华晨战略合作:涉及智能电动车研发、供应链和制造
9月1日,车和家发布新闻稿称与华晨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电动车的研发、供应链、制造等各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新闻稿没有公布具体合作内容。
点评:语焉不详的战略合作引人遐想。车和家申请新建纯电动汽车资质不顺利,所以找华晨代工?还是车和家希望与华晨宝马有什么合作?这个战略合作的详情值得进一步挖掘。
5、南京新能源汽车新政:专用号牌 不限行不限购
9月1日,南京市政府发布《南京市“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今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南京人,不仅有专用号牌,还不会受限行、限购的影响。
方案提出,在公共服务领域,每年新增、更新的车辆中,新能源汽车不低于50%;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城区、新城新区公交车全面新能源化。2020年底前新增的禁区通行证及2020年后所有的禁区通行证,只向新能源汽车发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新能源汽车至少配套建设1座公共充电站。
同时,2016年至2017年,将重点在长深、沪陕、宁芜、宁洛、南京绕城等5条高速公路南京段服务区建设14个充电站。2020年,将形成22座充电站(106桩)的高速公路城际充电网络,实现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全覆盖。
点评: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的有待措施,才能鼓励引导用户逐渐放弃燃油,从而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只靠北上广深几个一线城市的推广显然是不够的。